孙传庭:擒闯王,勤王救国
孙传庭也是明朝的一位进士出身的将领,他崇祯九年任陕西巡抚镇压农民军,擒获闯王高迎祥,崇祯十一年清兵入塞,孙传庭率兵赴京勤王,在卢象升战死后代替其总督各镇援兵,崇祯十五年重新被启用,任陕西总督出潼关进剿李自成,崇祯十六年再次出关进剿李自成,在汝州战败,退回潼关后战死,享年51岁。《明史》中说“孙传庭死而明亡矣”。
孙传庭是明末最有成就的军事家之一,他在对付农民军的战斗中,展现了超凡的智慧和勇气,他曾经用计擒获了闯王高迎祥,使得农民军的主力受到重创,他也曾经率领明军与清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,为保卫京师而不惜牺牲,他更是多次出关进剿李自成,为挽救明朝的危局而不懈努力,他的勤王救国之心,令人敬佩。
孙承宗:构筑关宁锦防线,抵御清兵入关
孙承宗是明朝的另一位进士出身的将领,他天启二年拜兵部尚书,督师辽东。孙承宗在关外四年,先后收复大城九座、堡四十五座,练兵十余万,并开始打造山海关防线和关宁锦防线。这两条防线是明朝抵御清兵入关的重要屏障,也是明朝最后的希望。孙承宗在宁远之战和宁锦之战中,率领明军击退了清军的进攻,为明朝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。
崇祯二年,清军进入京师郊区,孙承宗率领五千骑兵勤王,在战斗中阵亡,终年75岁。孙承宗的死,使得明朝的边防陷入了危机,清军趁机攻破了关宁锦防线,直逼北京。孙承宗是明朝最杰出的边防将领之一,他在关外四年,建立了坚固的防御体系,为明朝的存亡而奋战,他的功绩和牺牲,令人敬仰。
曹文诏:明末第一猛将,屠贼如麻
曹文诏是明朝的一位武将出身的将领,以作战勇猛著称,后世称赞他为“明末第一猛将”。曹文诏早年在辽东军跟随熊廷弼、孙承宗。崇祯四年,曹文诏大破王嘉胤的流寇,升任临洮总兵。崇祯五年,曹文诏横扫点灯子、李老柴、一条龙、扫地王等各路农民军,又在西濠斩首数千、解合水之围,在他的清剿下,整个陕西的农民军几乎都偃旗息鼓。之后曹文诏又被任命为山西总兵,对付山陕的三十六营的流寇,仅几个月山陕两省的农民军便几乎被消灭殆尽。
崇祯八年,在甘肃湫头镇之战中,面对数倍于己的农民军寡不敌众兵败自尽,死后被追赠为太子太保、左都督。曹文诏是明末最有威名的将领之一,他在对付农民军的战斗中,展现了无畏的气概和无敌的战力,他屠贼如麻,为明朝的稳定和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。
赵率教:野战一较高下,中流矢殉国
赵率教是明朝的一位武进士出身的将领,明军中少有的能和后金军队野战一较高下的将领。宁远之战后,赵率教赴锦州经营关宁锦防线北段,并在宁锦之战中击退后金。崇祯二年在遵化与阿济格大军激战,被左翼四旗及蒙古骑兵包围,中流矢坠马力战殉国。死后被追赠为太子太师。
赵率教是明末最有勇略的将领之一,他在对付后金军的战斗中,展现了敏锐的判断和果断的行动,他曾经率领明军在野外与后金军展开了多次激烈的交锋,给后金军造成了重大的损失,他也曾经在关宁锦防线上坚守不退,为明朝的边防立下了汗马功劳,他的英勇和忠诚,令人钦佩。
满桂:骑兵野外作战,勤王抵御清兵
满桂是明朝的一位行伍出身的将领,为人忠诚勇敢、不好声色,是明军中少有擅长骑兵野外作战的将领之一。天启二年得孙承宗提拔担任副总兵。天启三年赴宁远与袁崇焕一起构建宁远要塞。天启六年后金派数万骑兵攻打宁远,满桂利用火炮打退金军,被提拔为总兵官、左都督、荫子副千户,兼任统领关外四路及燕河、建昌等地的驻军。天启七年宁锦大战满桂率兵出城迎战大破金军,但自己身受重伤,此战后满桂加官为太子太师。崇祯二年金军进入京师郊区,满桂率领五千骑兵勤王,在战斗中阵亡,死后被追赠为少师。
满桂是明末最有能力的骑兵将领之一,他在对付后金军的战斗中,展现了精湛的骑兵指挥和作战技巧,他曾经率领骑兵在野外与后金军展开了多次惊险的追逐和突袭,给后金军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和困扰,他也曾经在宁远和宁锦两次大战中,率领明军奋勇杀敌,打退了后金军的进攻,为明朝的边防赢得了荣誉和尊重,他的忠勇和牺牲,令人感动。
黄得功:镇压农民军,抵抗清兵南下
黄得功是明朝的又一位行伍出身的将领,崇祯九年升副总兵,分管京师卫戍部队。崇祯十一年黄得功率领禁军镇压农民军,接连取得胜利,被朝廷加封为太子太师、总兵。崇祯十三年在板石畈打败农民军,迫降五营兵。之后他擒马武、杀王兴国、破张献忠,立下赫赫战功。崇祯十七年黄得功讨伐平定叛将刘超,被封为靖南伯。同年李自成攻破北京,福王朱由崧登基为帝,黄得功晋为侯爵,镇守滁州、和州。清军南下后,在荻港与清兵大战,战斗中黄得功被流矢射穿喉咙,最终兵败自杀。
黄得功是明末最有功绩的将领之一,他在对付农民军的战斗中,展现了坚强的意志和无畏的气势,他镇压了多路的流寇,为明朝的稳定和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,他也在清军南下的危急时刻,率领明军抵抗清兵,为明朝的存亡而奋战,他的忠义和牺牲,令人敬重。
周遇吉:杀敌无数,肢解殉国
周遇吉是明朝的最后一位行伍出身的将领,崇祯九年金军进攻北京,周遇吉作战勇猛立下战功,被升为前锋营副将。崇祯十年随孙应元部赴河南镇压农民军,取得光山、固始大捷。崇祯十一年复出讨贼,破农民军于淅川,又败张献忠于兴安。崇祯十二年大破罗汝才、李青山,被朝廷加封太子少保、左都督。崇祯十五年在杨柳青与金军大战三天三夜歼敌数千,创造了明清交战史上罕见的明军以少胜多的战例。同年,周遇吉接任山西总兵。崇祯十七年在宁武关大战李自成,农民军凭借火炮和优势兵力攻破关城,周遇吉指挥巷战,身中数箭被擒,被俘后他破口大骂不愿屈服,农民军遂将其悬吊于高竿之上乱箭射死,然后又将尸体肢解。史书记载城破之后,农民军“遂屠宁武,婴幼不遗”,百姓被杀者甚众。
周遇吉是明末最有悲壮的将领之一,他在对付农民军和清军的战斗中,展现了惊人的杀敌能力和顽强的生命力,他曾经在杨柳青一战中,以一千五百人的兵力,抵挡了清军一万五千人的进攻,杀敌无数,为明朝赢得了一场惊天动地的胜利,他也曾经在宁武关一战中,以一万人的兵力,抵挡了农民军十万人的进攻,奋力巷战,为明朝争取了一线生机,他的英雄和悲壮,令人动容。
结语:大明最后的脊梁,明末战死沙场的八位名将
这就是明末战死沙场的八位名将,他们是大明最后的脊梁,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,为明朝的存亡而奋斗,他们的忠诚和勇敢,为后人所敬仰和缅怀。他们的故事,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悲壮和最感人的篇章之一,他们的精神,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和永恒的力量。
然而,他们的努力和牺牲,却没有能够挽救明朝的命运,明朝最终还是被清朝所取代,这是历史的悲哀,也是历史的无奈。我们不能改变历史,但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学习,我们可以从这八位名将身上,汲取他们的忠义、勇敢、智慧、坚强、牺牲、英雄的品质,我们可以用这些品质,来面对我们自己的生活和挑战,我们可以用这些品质,来建设我们自己的国家和民族,我们可以用这些品质,来创造我们自己的历史和未来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